肾病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膀胱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复制链接]

1#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又称尿脬、净腑、水府、玉海,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太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

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的生理机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一、膀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被人体利用之后,即是“津液之余”者(浊液、废水),下归于肾或膀胱,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变成尿液,下输于膀胱。

所以说:“津液之余者,入胞脬则为小便”,“小便者,水液余也。”(《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

膀胱赖肾的气化而贮存尿液的功能称之膀胱主藏津液,故又谓其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

尿为津液所化,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

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

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2.排泄小便

尿储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气化作用,可及时地自主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

二、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具有司开阖的生理特性,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脏”,“州都之官”。

膀胱赖其开阖作用,以维持其储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

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

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

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笔花医镜》)

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

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阖失权,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故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

故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

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

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主司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p>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p>

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水液代谢过程中,胃、小肠、大肠中的水液,经脾气的运化转输作用,吸收并输送至肺,再经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输布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并将输布至皮毛肌腠的水液化为汗液排泄;

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废水),由肺气的肃降运动输送到肾或膀胱,再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气化)、吸收可再利用者,而将剩余的化为尿液排泄。

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但各脏腑之气必须在其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正常参与水液代谢,

而肾气分化的肾阴肾阳是各脏腑阴阳的根本。

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p>

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废水),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p>

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

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只有肾阴肾阳协调平衡,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肾气的蒸化作用及其肾阴与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的协调,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膀胱是人体贮尿和排尿的器官,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必须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只有肾气的蒸化功能发挥正常,肾阴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协调,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才能正常地生成和排泄。

故《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由上可见,肾气对于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司和调节作用,故说肾主水。

传统中医学,将膀胱定义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而非盛尿器官,故《灵枢·本输》称之为“津液之府”。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也将膀胱指为“水府”,并论有“太阳蓄水”证。

至于膀胱中的水液源于何处,《内经》的说法有二/p>

一是从胃肠道,主要是从小肠,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的。

故《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

《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说:“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远于京师,且津液必气化而后能出…水液自小肠泌,则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

二是由肺气将代谢后的浊液“下输膀胱”。

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推动和蒸化作用,将其中可再利用者回吸收,剩下的则是尿液,由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排泄。

水液并不直接归于肾脏,肾的主水机能,由肾气对膀胱中水液的蒸化作用来体现。

临床上见到很多老年人,夜尿频繁,把脉尺脉较弱,此时在原来调理体质的方子上,我会加上一味中药或几味中药,效果会很好。

一般的肾阳虚或肾阴虚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会加一味---“菟丝子”。菟丝子: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菟丝子是一味能补肝肾的中药,药性平和,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能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等症。

菟丝子也可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而明目,可治疗肝肾不足,目暗不明等症。

菟丝子能补肾益脾以止泻,可治疗脾肾阳虚,便溏泄泻。

菟丝子能补肝肾安胎,可治疗肾虚胎动不安。

菟丝子也可治疗肾虚消渴。

煎服,10-20克,我的最高用量为50克,针对肝肾虚重,脾胃功能尚好之人,常与怀山药30-50克一起用,互补。

菟丝子虽好,为平补之药,但偏于补阳,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

一般肾阳虚,比较厉害的,我会用“肾四味药”:即在菟丝子的基础上加上:淫羊藿30克,(又名仙灵脾)、枸杞20克、核桃仁20克。加淫羊藿以补肾壮阳,祛风除湿,补肾阳为主。加枸杞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自肝肾之阴,平补肾精肝。加核桃仁以补肾温肺,润肠通便。四药合用共奏滋补肾阴肾阳。

如肾阴虚明显则加用六味地*丸,丸药配合汤药。

如肾阳虚明显,则用李可老先生的“肾四味”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枸杞。

古代医家有认为脾脾胃的重要性,也有认为肾的重要性,每个医家强调的点不一样。

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之-----肾

我曾总结过一篇脾胃的重要性的文章,写过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肾。在我看来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是比较好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的每个器官能让我们更好的生存,适应大自然等。

所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对我们都重要,只是在具体的养生、治病过程中侧,此人的问题是什么,需要辩证,抓住主要矛盾,结合其他,相辅相成,达到人体的平衡状态。

大肠---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小肠---中医基础理六腑之一

胆---中医基础理六腑之一

胃--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心—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之一

脾--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之一

肺--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之一

肝---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之-----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